一带一路故事:一个南洋华裔家族的“南渡”与“北归”

发布日期:2024-09-19 15:24

来源类型:年年爱旅游 | 作者:Köseoglu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澳门三肖三码三期必开码】【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2023澳门彩免费资料大全】

新华社福州5月16日电(记者黄鹏飞 宋玉萌)八十多年前,十二岁的徐均棠从闽粤山区一路南下,随着母亲漂洋过海,到达印度尼西亚邦加岛。海浪重洋,家国万里。如同无数“下南洋”的先辈一样,徐均棠再未回到故乡。

时光荏苒,在“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各国广泛关注的今天,徐均棠的后人正和许多华裔后代一起,追溯着祖先的足迹,带着从小听说的家族历史,怀着血脉中的故土情怀,重新踏上了中国这片土地。

南渡

以家谱记载,徐均棠为广东蕉岭徐氏东海堂第廿一世。在他之前,祖父与父亲都从这条海路外出谋生,但妻儿仍留在中国。自他以后,徐氏一家开始扎根印尼,并一代代开枝散叶。

“下南洋”最早从唐宋时期已有记载,二十世纪初期,越来越多闽粤移民为躲避战乱远渡重洋,纷纷到万里之外“讨生活”,徐均棠的父亲徐善元就是其中一员。只身来到邦加岛槟港,徐善元从贩卖猪肉开始打拼,而后又做起了餐馆生意,慢慢地攒了一些钱,把妻小都接来印尼团聚。

等徐均棠到印尼时,家中已经可以资助他做起一些小生意。十八岁时,徐均棠和同龄移民一样,骑着一辆老自行车,开始在西爪哇与南苏门答腊一带乡镇游走做小买卖,有时也到新加坡、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等地谋生。因勤快节俭,又好学机灵,他很快有了一些积蓄,回到槟港经营起了布装、洋货生意,家业也从此兴旺起来。

1950年,徐均棠与同乡曾氏结婚,在槟港养育着四男二女。长子徐启忠至今记得,父亲徐均棠从广东蕉岭到印尼时带的木箱行李中,整整齐齐地放着《三字经》《增广贤文》《乾隆字典》以及各类诗词集册。这些来自故乡的文字被家族细心保留了多年,俨然成为了他最重要的文化记忆。

尽管自己没受过太多教育,徐均棠对子女的要求却十分严格。“家中以说客家话为主,我们兄弟姐妹在印尼长大,但都学会了客家方言。”数十年后,徐启忠仍然记得,每逢华人传统节日,父亲母亲都要认真地庆祝,这也成为家庭内的一个不成文约定,一直延续至今。

“子孙虽愚,华文不可不读。”徐启忠成人后,徐均棠这样对他说。这句话也成为了影响徐启忠一生的诫言。

连“根”

或许是继承了祖辈的经商头脑,徐启忠从中学起就在店铺帮忙跑腿,而后又去了新加坡巨港经营烟草与糖果店,在雅加达的外资公司打工,很快便积累了丰富的商业经验。尽管多年在外游历,他仍然趁着在新加坡务工的机会,学到了不少基础华语和中华文化。

1985年,三十岁出头的徐启忠开始自立门户,成为了万鸦老的一名贸易批发商。与雅加达、槟港等传统华人聚集地不同,万鸦老位于印度尼西亚东部的北苏拉威西省,是早期葡萄牙与荷兰的重要殖民地之一,也是近代海上香料贸易的重要驿站。

游商经历和生活环境中多元的文化氛围,让徐启忠变得比父辈更加“国际化”。“虽然是位‘严父’,但我在家庭当中却是最‘民主’的。”徐启忠说,自己曾要求每个子女必须学习一门印尼语之外的语言,汉语是第一选择,为此他还特地请了老师到家里补习。

然而,因为没有华文语言环境,长子和两位女儿最后选择改学英语,而徐启忠也未加强求,依然支持他们前往澳大利亚、菲律宾留学。只是每逢中华传统佳节,他都尽量耐心地讲解节日习俗和故事,“孩子一知半解,但我也不灰心冷意,尽自己有限的能力做好就是了。”

直到2010年,三女儿徐丽雅开始读初中,情况发生了一些转变。徐启忠发现,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印尼人选择学习中文,华文教育和补习班在印尼各地兴起。这让他觉得不能再等,必须赶在“大时代来临之前”,让孩子学好汉语。

如今,年事渐高的徐启忠已经将家族生意交给长子徐思维,而自己则将精力转向华文教育和当地社团活动。

2016年,徐启忠开始担任北苏拉威西省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主席和万雅佬客属福利基金会会长。同年,徐丽雅从印尼来到厦门,在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学习中文。在她的行李箱中,还放着父亲徐启忠送的一本印华双语词典。

北归

2016年,万鸦老首次开通中国直航航班,每周有4趟航班往返于万鸦老和中国多地,覆盖了武汉、长沙、重庆等7个城市。伴随着航班来到这个著名潜水胜地的,还有成千上万的中国旅客。

据当地官方统计,2016年,有超过3万名旅客到万鸦老市旅游,其中来自中国的旅客占绝大多数,而这也给北苏拉威西省带来了可观的旅游收入。

为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北苏拉威西省于2016年开始委派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当年9月,首批20名中学毕业生被分别送往中国就读,其中就包括19岁的徐丽雅。

如今,徐丽雅已经适应了中国的学习生活。第一个学期,她以95.3的平均分在班级位列前茅。

“很多汉语言文化,对于非华裔的学生而言需要较长时间消化,但她往往马上就能掌握,这跟一些中华文化传统在家中延续未断是分不开的。”华侨大学华文学院教师郑雪芳说,随着近年来“汉语热”兴起,每年有超过一千名境外学生在该校学习汉语。

在徐丽雅眼中,学习汉语既有父辈的期望,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位华裔少女熟知张艺兴、Anglababy等中国新生代艺人,喜欢在YouTube上看汉语娱乐节目,期待着接触更广阔、更现代化的中国。她说:“中国有高效快速的交通,发达的互联网经济,我在一个班级能认识到几十个国家的学生,这些都是在印尼没有见过的。”

如今,徐启忠在印尼的事业也有了新进展,正带领华文教育协调机构为当地导游提供华文对话培训。在徐启忠眼里,自己所做的正是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搭建语言沟通的桥梁。

从祖辈漂洋过海“下南洋”,到如今后辈们为了交流合作、文化“回归”而各自努力,这是一个华裔家族的百年记忆,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百年往来与变迁的缩影。

高冢正也:

6秒前:尽管自己没受过太多教育,徐均棠对子女的要求却十分严格。

邓辰锋:

9秒前:”徐启忠说,自己曾要求每个子女必须学习一门印尼语之外的语言,汉语是第一选择,为此他还特地请了老师到家里补习。

帕努瓦特·安东尼·纳纳肯帕诺姆:

6秒前:”徐启忠成人后,徐均棠这样对他说。

Hlehel:

1秒前:尽管多年在外游历,他仍然趁着在新加坡务工的机会,学到了不少基础华语和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