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水坝系统,比大禹治水早1000年,它的作用不单是治水

发布日期:2024-09-19 15:16

来源类型:找法网 | 作者:大隈健太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澳门49彩结果下载】【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资料大全正版资料】【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澳门结果直播2023生肖图】

文 | 编辑 苏云青

我国水利史的第一课,是从名气很大的大禹治水讲起,距今4000年左右,但那只是传说,并没有实物。

而在浙江余杭,早在大禹治水前1000年,就已经出现系统而复杂的大型水利系统一一良渚古城水利工程。

不久前在杭州召开的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专家论证会上,专家给出结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

5000岁的水利工程

良渚古城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瓶窑镇内,2007年正式被发现,它由内而外分为宫城、王城和外郭城,面积分别为30万平方米、300万平方米和800万平方米。

水利系统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境内,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条堤坝组成,分为沿前山分布的长堤和连接两山的短坝。

其中短坝又可分为建于山谷谷口的高坝和连接平原孤丘的低坝。是良渚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外有机组成部分。

北京大学年代学实验室碳14测年数据,测试了7条坝体的样本,结果显示时间都在距今4700-5100年之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

从古城北面的塘山长堤的东端到最西面的蜜蜂弄坝距离为11公里,从最北端的石坞坝到最南端的梧桐弄坝距离5.5公里,从良诸古城的中心到最远的蜜蜂弄坝体直线距离约10公里。

山前长堤:原称塘山或土垣遗址。位于良诸古城北侧2公里,北靠天目山脉,距离山脚约100-200米,全长约5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是水利系统中最大的单体。

从西到东可将其分成三段,西段为矩尺形单层坝结构,中段为南北双层坝体结构,北坝和南坝间距约20-30米,并保持同步转折形成渠道结构。

北坝坝顶高程在海拔15-20米左右,南坝略低,坝顶高约12-15米,渠道底部海拔约7-8米。双坝的东端连接大遮山向南延伸的一条分水岭。

分水岭以东为塘山东段,为单坝结构基本呈直线状分布,连接到罗村、葛家村、姚家墩一组密集分布的土墩。

谷口高坝:位于西北侧较高的丘陵的谷口位置,包括岗公岭、老虎岭、周家贩、秋坞、石坞、蜜蜂弄等6条坝体。可分为东、西两组各自封堵一个山谷,形成水库。

高坝体高程约为海拔30-35米,因谷口一般较狭窄,故坝体长度在500-200米间,大多为100米左右,坝体厚度近100米。

连接平原孤丘的低坝:建于高坝南侧约5.5公里的平原内,由梧桐弄、官山、鲤鱼山、狮子山4条坝将平原上的孤丘连接而成,坝顶高程大约在10米左右。

坝长视孤丘的间距而定,在35-360米间。高坝与低坝之间的库区略呈三角形,其中低坝可以拦蓄出一片面积9.39平方公里的水库。

它的面积是杭州西湖的约1.5倍,容量则是后者的4倍。库区地势很低,现今仍为泄洪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国表示,高坝可以抵御800多毫米的连续降水,低坝可以抵御1900多毫米的连续降水,都能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

可能是远古居民为了防范台风登陆所带来的暴雨所设计。库区东端与塘山长堤相接,共同组成统一的水利体系。

古代的“抗洪沙袋”

考古发掘显示,大部分高坝和低坝坝体的底部采用淤泥堆筑、部分松软地基处还采取挖槽填入淤泥的工艺,外部包裹以黄土的结构,与良诸古城宫殿区莫角山的堆筑方式完全相同。

部分关键位置还以黄土草裹泥堆垒加固。将泥土以芦获茅草包裹形成长圆形的泥包,即“草裹泥工艺”,再将“草裹泥包”横竖堆砌而成。

这是良渚时期建筑土台、河堤等普遍使用的工艺,可以使坝体增加抗拉强度,不易崩塌。而塘山长堤采用底部铺筑块石,其上堆筑黄土的形式。

5000年前,良渚人为什么在建城的时候同步造水坝?最要紧的原因是抗洪。

他们住的地方在太湖平原,海拔只有2米多高,天目山又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每年季风季节很容易形成山洪,洪水一来,房子就容易淹掉。

所以良渚人为了保护自己,必须建水坝堵住洪水。水坝使用草裹泥与我们现在抗洪时,用草包或者编织的袋子装土筑坝是一个道理。

当时良诸人的家就在沼泽地边,沼泽下面是淤泥上面长着芦、获、茅草等植物,所以这些材料随处可得。

然后先把地面的草割倒,用铲把草下面的淤泥切割,放于草上一滚,淤泥粘湿,再用芦苇绑扎就形成了草裹泥。

因为草和淤泥都用掉了,这里直接变成河道,他们只要把家旁边“停车库”里的私家车一一小竹筏开过来,把草包运过去就轻松把坝建好了。

草裹泥本身体量很小、又软、可塑性好,与外面草茎贴合紧密,所以堆垒后彼此贴合紧密,完全不会漏水。

更重要的是,经过勘探考古队员发现,大坝上的草裹泥,全都放在接近引水面的位置,也就是靠近洪水受力比较大的位置,抗洪的作用一目了然。

水上公路

在没有任何科技手段和“神器”的古代,良渚人建的这些水坝除了抗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一一运输。

良渚时期,还没有像“车”这种轮式的交通工具以及配套的道路系统,他们出门除了走路,就是划船走水路。筑坝可以蒂水,而这个库容又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上交通网络。

有专家做过测算:像高坝系统里的岗公岭、老虎岭等地,满水时可以沿着山谷航行上溯1500 米左右。

低坝系统中的鲜鱼山等4坝群海拔约10米,满水时可北溯3700米左右,直抵岗公岭坝下方,东北面可以与塘山长堤渠道贯通。

良诸先民在外围兴建防洪水利设施的同时,在城内外挖掘大量的人工河道,连接平原区的自然水域,从而形成复杂而完善的水上交通网。

在世界各地的早期文明中,都有与治水活动密切相关事迹。良渚古城是我国境内最早进人国家形态的地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而良诸古城外围的水利系统和古城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对研究良诸古国的出现和发展乃至中国文明的起源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世界文明史研究上亦占有重要一席。

山敏材:

1秒前:可分为东、西两组各自封堵一个山谷,形成水库。

Antuña:

1秒前:水坝使用草裹泥与我们现在抗洪时,用草包或者编织的袋子装土筑坝是一个道理。

贺开朗:

3秒前:5公里,从良诸古城的中心到最远的蜜蜂弄坝体直线距离约10公里。

罗宇楠:

2秒前:5000岁的水利工程良渚古城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瓶窑镇内,2007年正式被发现,它由内而外分为宫城、王城和外郭城,面积分别为30万平方米、300万平方米和80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