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 沉痛悼念深切缅怀张寿荣同志

发布日期:2024-09-19 23:14

来源类型:游戏播报台 | 作者:Nedrick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2023年澳门今晚开什么】【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管家婆一肖一马最早出图】【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白小姐一肖一码今晚开奖】

沉痛悼念

深切缅怀

讣 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原武钢党委常委、总工程师、离休干部张寿荣同志因病于2024年7月14日10时52分在武汉逝世,享年96岁。

兹定于2024年7月18日上午9:00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殡仪馆天元厅向张寿荣同志遗体送别。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024年7月15日

联 系 人:张荣娟

联系电话:027-86893691,15337236983

传 真:027-86865018

邮 箱:E78925@baosteel.com

7月14日,从中国宝武武钢集团有限公司获悉,钢铁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寿荣当日上午在汉逝世,享年97岁。

展开全文

张寿荣是河北定县人,出生于1928年2月。1949年,张寿荣从天津北洋大学冶金工程系毕业后进入鞍钢工作。1957年初,张寿荣调往武汉参与筹建武钢,担任炼铁筹备组组长。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第一炉铁水喷薄而出,张寿荣是开炉现场技术总指挥。1970年,张寿荣主持制定了武钢四号高炉建设方案,开创了我国独立自主设计和建设高炉的先河。

20世纪70年代,我国耗费巨资引进“一米七”轧机系统。受多种因素影响,该系统一直无法达到设计能力。1982年,武钢提出对“一米七”轧机系统进行外貌、性能、精度和自动化程度“四恢复”。时任武钢总工程师的张寿荣,主持了“‘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项目”。

至80年代末期,项目团队累计实施新技术开发和创新项目近200个,推动“一米七”轧机系统总体装备和工艺水平持续提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0年,“‘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张寿荣一直心系钢铁事业。离开工作岗位后,他经常回到厂区,与年轻人就推动钢铁业技术革新进行沟通交流。

“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科技人员任重而道远。花园式工厂、智能制造……一道道难题等待我们去攻克。”张寿荣曾寄语年轻人,钢铁企业和钢铁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技术、作风需要薪火相传,希望大家把艰苦奋斗、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发扬光大,为建设钢铁强国努力奋斗。

张寿荣1988年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张寿荣个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2年获光华科技奖。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

“一米七”工程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用来生产罐头皮,也就是薄钢板。“一米七”指轧板的宽度为1700mm,1700mm刚好等于1.7米,因而简称“一米七”。如今看起来稀松平常的罐头皮,为何如此重要?

▲ 以上是广告,视频中所有数据来源于斯普瑞喷雾系统

钢产量增长130%倍

造不出做罐头的“洋铁皮”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钢产量已经大幅度增长。1973年,中国钢产量达到了2500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30倍,而像罐头盒、饼干盒这些今天看起来极为普通的物品,当时的中国却无法自主生产。制作这些生活必需品,都需要一种基础原材料——薄钢板。当时国内的钢铁厂只能生产中厚板、重轨等黑、大、粗的初级产品,这些精细的薄钢板,完全依靠进口,因此又被称作为“洋铁皮”。

生产薄钢板,曾是周总理最急切想解决的问题之一。这是一幅创作于1994年的油画,名为《鞠躬尽瘁》。区别于其他摄影绘画作品中英姿勃发的领导人形象,这幅画抓取的是周恩来总理闭眼的一瞬。

此时的周恩来忧心忡忡,新中国有太多难题,他还没有时间安排解决。画中,他手里那把刮胡刀,就是他最急切想解决的问题之一:什么时候,中国人才能用得上国产的刮胡刀?没有薄钢板,就连一个小小的刮胡刀片,都无法生产。

1972年,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中国陆续和欧洲多个国家建交。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经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四三方案”被提上了日程。

“拟用三至五年时间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总价值为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而当时国家财政收入还不到800亿美元。这是中国继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对外技术引进,其中身价最高的,就是价值6亿美元的武钢“一米七”工程。

1981年12月12日,“一米七”轧机工程经国家验收合格,正式投产。此后,数十万人前赴后继,挥洒青春,贡献力量。武钢和武钢人的精神,在红火的岁月里,相互成就,相互引以为傲,砥砺前行。此后,“一米七”轧机工程广泛用于轻工行业,为国家节省了数亿美元外汇。

如果没有“一米七”工程,就没有“三转一响”的普及。飞鸽自行车、荷花缝纫机、牡丹电视机、黄桃罐头盒,就无法走进千家万户,改变普通百姓的生活。

张寿荣为武钢“一米七”工程

做了哪些贡献?

受制于各种主客观条件,长期以来“一米七”无法达到设计能力。为彻底扭转上述局面,张寿荣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并取得了卓著成效。

为适应“一米七”轧机系统对各厂生产的需要,首先针对炼铁厂前工序老厂的落后技术,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包括矿山系统弱磁、强磁工艺改造,烧结大修增加铺底料,高炉大修增设烧结矿下过筛,料场增加矿石退匀设施等,提高了高炉精料水平和技术经济指标,从源头上为接下来的钢铁生产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米七”系统各厂投产后,结合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以及技术上的薄弱环节,他加大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工作的力度,积极推行创新攻关,为武钢二次创业的实现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其主持的武钢“‘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项目,也于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科技界最高荣誉

此外,在炼铁工艺方面,“转炉复合吹炼技术”攻关,使该项技术达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荣获“七五”国家科技攻关奖;武钢第二炼钢厂全连铸攻关,使连铸比由原来设计的80%提高到100%,武钢第二炼钢厂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全连铸的炼钢厂;“大型板坯连铸机开发”项目,在消化原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依靠国内力量自行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大型板坯连铸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新产品研制开发方面,他组织的“铁路用耐大气腐蚀钢开发”项目,使铁路车辆使用寿命延长1倍以上,经济效益每年超过1亿元;“稀土钢开发”项目,解决了连铸与模铸稀土加入的工艺问题,开发出一批含稀土低的低合金钢,使武钢稀土钢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获“七五”国家科技攻关奖;“硅钢系列新产品开发”项目,开发出与引进硅钢专利不同的新产品,成功地应用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获得了国家攻关奖励荣誉奖。

张寿荣对武钢和我国的钢铁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成为国内外著名钢铁专家,他把这些成绩归功于国家的培养和机遇。2008年2月17日,在武钢举办的张寿荣院士80岁华诞庆祝会上,他动情地回顾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他谦虚地说:“这是机遇,都是机遇,从1949年到现在的60年来,党和国家一直把我放在钢铁生产第一线,才使我能在钢铁生产的实践中学习,不断增长知识总结实践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都是国家给我的,我要把我所有的知识和经验毫不保留地贡献给我国的钢铁事业,传授给青年一代”。由于他在冶金科技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获得了2009年魏寿昆科技教育奖(冶金奖)。

如果说谦虚是张寿荣待人处世的态度,勤奋、求实、严谨则是他一贯的工作作风。凡是同张寿荣接触过的人都公认,他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多年养成的良好习惯,时时、处处笔记不离手。在炼铁厂工作期间,他的工作服里总有小本子和钢笔。他每天要在几座高炉上来回跑几趟,把生产数据、操作中的大事记载下来。有时因出差、开会几天没上高炉,他也会把那几天的数据补齐。在他的脑子里,所有高炉的生产过程都是连贯的。炉况、设备稍有变化,他总能及时发现,并能最快地判断发生的原因,采取正确的对策。

他求实、严谨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2003年以来,张寿荣担任“武钢高炉专家系统”开发项目的顾问,他要求项目组把专家系统做成高炉工长操作的一个平台,使它真正在生产中发挥作用。2005年下半年,就在项目组认为开发工作已接近完成,准备申请鉴定的时候,他拄着手杖,登上1号高炉陡峭的3楼平台,亲自考察高炉专家系统的功能,询问现场工长应用的情况。他对项目组人员强调,搞技术开发不是为了追求成果和评奖,而是要真正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按照操作人员提出的意见和需求,项目组立即进行整改,进一步完善了系统功能。在整改过程中,张寿荣不靠听汇报,而是亲自上1号高炉五六次,一直到系统功能的整改达到要求为止。张寿荣正是这样一位治学严谨、勤奋务实的钢铁专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实现着科技强国的崇高理想。

张寿荣生前曾说:“目前我国虽是产钢大国,但远不是产钢强国。我们的目标是将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社会主义强国必须是钢铁强国。作为长期从事钢铁冶金的工程技术人员,我必须奋发图强,为建设钢铁强国努力奋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致敬院士

一路走好

简历

1928年2月17日 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

1945年9月-1949年9月北洋大学冶金系学习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49年9月-1956年5月任鞍钢炼铁厂高炉工长、技术科长、厂长助理。

1956年5月-1964年12月任武钢生产筹备处工程师、炼铁厂生产科长。

1964年12月-1965年9月任武钢中央试验室炼铁室主任。

1965年9月-1980年3月任武钢炼铁厂副总工程师。

1980年4月-1981年3月任武汉钢铁公司副总工程师。

1981年3月-1993年5月任武汉钢铁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当选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刘睿泽:

3秒前:此时的周恩来忧心忡忡,新中国有太多难题,他还没有时间安排解决。

新藤恵美:

3秒前:1956年5月-1964年12月任武钢生产筹备处工程师、炼铁厂生产科长。

辜靖潔:

7秒前:画中,他手里那把刮胡刀,就是他最急切想解决的问题之一:什么时候,中国人才能用得上国产的刮胡刀?

Valiente:

5秒前:邮 箱:E78925@baoste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