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院士逝世

发布日期:2024-09-18 19:23

来源类型:初衣胜雪 | 作者:葛天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2024新澳正版挂牌之全扁】【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澳门六合宝典】【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澳门6合资料库大全】

“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院士逝世

他曾在绵阳梓潼曹家沟工作生活过

“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院士接受央视采访画面。视频截图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同志,因病于2024年8月17日22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周光召是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研究,他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周光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4年于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1999年,周光召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学术成就

“他的研究震动了杜布纳”

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出生于长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其家迁移到重庆居住。1941年,周光召入南开中学住读,受到良好的数学训练和自学能力培养。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耳闻目睹的事实,改变了他原来想学电机的初衷,对核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46年,周光召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一年以后以优异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有幸听到周培源、钱三强教授的授课。

1951年7月,周光召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北京大学研究生。次年秋,进入北京大学研究院,师从中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进行基本粒子物理专业研究。

1957年,已在学术上崭露头角的周光召受国家派遣,远赴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中级研究员,进行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理论研究。那时,各国科学家经常聚集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在一次讨论会上,有位外国教授报告了自己关于粒子自旋问题的研究成果,而周光召却阐述了相反的意见,不料那位教授发火了,恼怒地说道:“你的意见没有道理!”

展开全文

面对国外权威的疑惑与不屑,周光召当时并没有辩驳。他认真而踏实地又研究了三个月,一步一步地验证了自己的看法,随后写成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理论和实验物理》杂志上。不久,美国科学家也得出了相似的研究结果。这就是著名的“相对性粒子螺旋态”理论问世的过程。当时就有外国科学家说:“假如周光召将来得诺贝尔奖,我不会感到惊讶。”

在莫斯科学习的4年时间里,周光召两次获得了联合研究所的科研奖金,发表论文30多篇。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著名的“粒子自旋的螺旋态”理论,又提出弱相互作用的“部分赝失流守恒律”,直接促进了流代数理论的建立。他的名字从此蜚声中外。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访问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时,向一位苏联科学院院士问起周光召,那位院士佩服地赞叹说:“噢,周光召,他的研究震动了杜布纳!”

淡然低调

“我只不过是万分之一”

1959年,中苏关系紧张,周光召把在苏联工作的部分中国专家召集到一起进行讨论:离开外国人的帮助,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能不能研制成原子弹?回答是肯定的。20多人联名请缨:回国奋斗。周光召坚定地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作为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他时刻准备放弃手头的基础研究,接受国家交给的任务,不管回国做什么。

1964年10月15日,在罗布泊高高的铁架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已经安装就绪,等待起爆。此时,在北京留守的周光召突然接到前方的指示,要求他把一些重要的过程重新计算一遍。当时大多数技术数据已经被送到了试验基地,在这种情况下,他仅凭着记忆对早期的工作又进行了重新演算,并在回复有关领导的备忘录上签字“建议按原计划试爆”。

随即,东方地平线上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也试验成功。在氢弹的研制过程中,周光召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每当别人提及他对研制两弹所作的贡献时,周光召都显得极为淡然和低调。他说:“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远不是几个人所能完成的事情,是10万人以上的共同工作。在我看来,每一项工作都很难分得出它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如果非要评价我在其中的贡献,我只不过是万分之一。”

四川时光

“周末去小饭馆改善生活”

周光召曾经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1969年,院部机关从青海搬迁至绵阳梓潼,周光召也随之到梓潼生活。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在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章《我们的光召,我们的团队》中回忆了与周光召工作的情景:“1969年,我们全所乘绿皮火车,睡地板,由北京搬到四川梓潼县曹家沟。他和我们一起,不知走了几天几夜,到了曹家沟,每天的伙食就是三分钱或四分钱一份的煮萝卜或煮白菜,周末和我们一起去梓潼的小饭馆买一份炒猪肝改善生活。”

周光召离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后,在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物理学会当时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得以解决。经过他的努力,中国物理学会加入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

钱三强曾向海内外科学家介绍周光召:“他是中国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曾称赞周光召:“在我们同行中,他也是相当出色的。”

作为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周光召院士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国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卓著。他所倡导和身体力行的“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与“学术平等、提携后进”的大家风范,已成为中国科学界的宝贵精神财富,他的科学成就、爱国情怀、光辉人格将彪炳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史册。

目前,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的21位已经去世,尚有2位健在,分别是王希季院士(103岁)、孙家栋院士(95岁)。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综合新华社、解放日报、光明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叶一云:

9秒前: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出生于长沙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

佘南南:

3秒前:展开全文

薛新平:

4秒前:“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院士接受央视采访画面。

张纯嘉:

3秒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曾称赞周光召:“在我们同行中,他也是相当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