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论坛(2024)在上海·同济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4-09-18 24:22

来源类型:寻医问药网 | 作者:Julie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46】【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新澳门今晚开特马】【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澳门三肖三码精准100%感慨人生】

2024年7月12-14日,第八届“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 同济论坛(2024)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钟庭报告厅顺利召开。论坛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国际生态智慧学社(ISEW)、《Socio-Ecological Practice Research》杂志社、《中国园林》杂志社、《风景园林》杂志社、《园林》学刊编辑部共同主办。论坛旨在深入践行《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之同济宣言》,进一步促进生态智慧理念在城乡高质量发展生态实践过程中的融入和落地,促进生态智慧教育发展以及生态智慧型公民的全面培养,加强生态实践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进一步建立以高品质生态实践为目标的多学科共同体;为国内外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个以生态智慧为核心的跨界交流、学习、共享与提升的国际平台。

与会嘉宾合影

此次论坛以“生态智慧促进新质生产力”为主题,下设生态智慧与绿色发展、生态智慧与数智发展、生态智慧与健康促进、生态智慧与实践四个议题。35场大会报告,18场青年论坛报告,来自3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在同济相聚,开展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开幕式

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云才教授主持,同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彭震伟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王桢栋教授,景观学系主任章明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荣休教授象伟宁教授分别致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云才教授主持开幕式

同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彭震伟教授热烈祝贺第八届“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论坛顺利召开。特别感谢论坛主办单位以及象伟宁教授和学院各位领导、老师们与同学们对这次论坛顺利举办给予的大力支持和辛勤付出。提出生态智慧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希望能够通过生态智慧指导和引领城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实现本世纪中叶的共同目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王桢栋教授指出,论坛契合了同济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的目标,生态可作为城市中实现三生融合重要的载体,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章明教授从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需求的高度来看待生态智慧的重要性,介绍了景观学系基本情况,以及与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信息与通讯工程专业共同开展的智慧景观与生态绿色发展学科群建设情况,表达了对本次论坛回归同济以及对到场嘉宾的热切欢迎。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荣休教授象伟宁教授以“‘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学’学术共同体的起源与发展”为题,回顾了论坛的发展历程,强调了2016年提出的《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之同济宣言》,解读了生态实践是社会生态实践,生态实践学是关于社会生态实践的学问,诚挚感谢了参与生态智慧与生态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各位专家学者们。

主旨报告

大会论坛共进行35场报告,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智慧与绿色发展、数智发展、健康促进、实践创新等方面展开了精彩演讲,分享了各自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成果,阐述了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并邀请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云才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朱玲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袁兴中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王志芳副教授和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田国行教授、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汪辉教授主持。

王云才教授

袁兴中教授

田国行教授

朱玲教授

王志芳副教授

汪辉教授

(一)

成玉宁教授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演讲题目:人居生态景观环境构建的逻辑与智慧

成玉宁教授围绕人居生态景观环境构成与特征、人居生态景观环境问题诊断、人居生态景观构建的逻辑与人居生态景观系统组构智慧四个层面,结合实践解读了人居生态景观环境构建的逻辑与智慧。即在构建人居生态景观环境体系时,需要同步实现人居生态景观系统圆融高效、资源低耗等一系列目标,并提出人居生态景观环境的构建不可以简单地沿用生态学思维方式,需要针对性地探讨人居生态景观环境构建的逻辑与智慧,推动“数字景观”向“数智景观”“智慧景观”转变。

程相占教授 /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演讲题目:生态艺术学建构的意义

程相占教授基于生态艺术学两个学术背景,提出建构生态艺术学的意义:1.推动艺术学的生态转型,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需要;2.从生态美学“身-心-境”三元范式出发阐明改造艺术本体论,深化对于艺术本质的理解;3.把握全球勃兴的生态艺术潮流,从理论上引领生态艺术的健康发展;4.引领已经初步兴起的门类生态艺术学(比如生态音乐学)的健康发展;5.使生态艺术学这一新兴理论形态成为艺术生态的重要因子,营建更加健全的艺术生态系统,促进艺术的发展繁荣;6.从艺术学生态转型的角度去反思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与特性,从而更加清晰地区分艺术学学科整体与作为这个学科一个组成部分的艺术理论;7.在借鉴生态美学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反哺生态美学,推动生态美学的深化与完善;8.借鉴中国生态美学比较成功地走向国际学术界的经验,将生态艺术学推向国际学术界,增强中国艺术学的国际影响力。

金荷仙教授 /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演讲题目: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金荷仙教授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分析南宋临安植物物候时景特征,指出唐宋时期白居易、林逋、苏东坡等文人贤士对南宋临安西湖植物文化塑造所起的突出作用。从六宜天景、四时之景等角度探讨南宋临安植物与四时变化的关联特征,并以宋代香景植物为例,分析南宋临安多元交互的植物品赏方式。最后,对杭州植物时景的发展提出展望。

朱玲教授 /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演讲题目:我们离“绿色”有多远?

朱玲教授从生态智慧是推动社会经济全面绿色转型关键出发,围绕站在谁的视角审视“绿色”、以自然为导向的绿色设计、“绿色发展”既是技术更是精神三个角度,以花博会、欧文斯湖大地艺术、浙江省三门县牡堡礁等项目为例,指出从来没有一种环境可以用普遍的气候适宜方法和标准化的建造方式去适应。可持续发展多元与复杂,本土传统与绿色发展融合,创造虽低技术但贴近文化和气候的绿色设计理念。

王志芳副教授 /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演讲题目:生态智慧的社会文化维度

王志芳副教授以大黑山岛的荒野化设计过程为例,介绍了景观感知与偏好如何阻碍自然解决方案的落实,并结合项目提出结合地方百姓生活需求改变地方认知、逐步助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生态智慧。在存量更新的背景下,落实生态文明的生态智慧可能更多地要着眼社会文化维度,要做基于习俗、信仰的景观设计,而不是单纯的物质环境改造。

(二)

郑曦教授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演讲题目:多尺度城市绿地营造的降碳增效技术

郑曦教授以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为引,提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汇提升协同保护规划、城市绿地“数量-格局”协同增汇促效技术、 “绿地-群落-单株”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技术来实现多尺度城市绿地营造的降碳增效。

卢风教授 / 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演讲题目:生态文明建设与非物质经济

卢风教授提出为走出生态危机走向生态文明,必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联动变革,经济的生态化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环节。迄今为止的经济仍然是奠基于化石能源的物质经济,但在生态危机的严厉倒逼之下,在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大力助推之下,在非物质主义文化的生发之中,世界经济已露非物质化的端倪。经济非物质化有赖于非物质主义文化的滋养,当非物质主义文化十分兴盛甚至成为主流、非物质经济不断增长时,生态文明建设就将渐入佳境。

袁兴中教授 /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演讲题目:小微湿地与城乡绿色发展——重庆梁平区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袁兴中教授提出人类住区、村镇常常与小微湿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微湿地不仅是大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细胞工程,也是城乡绿色发展的重要细胞单元。报告在阐述小微湿地概念构架及其与城乡绿色发展关系的基础上,以梁山草甸、小微湿地群建设、山地梯塘、碗米林盘、乡村污水治理、竹林小微湿地等三峡库区移民城市重庆开州区汉丰湖滨水空间的小微湿地建设和国际湿地城市重庆梁平区小微湿地建设为例,分析小微湿地建设路径、技术体系、营建实践及其在城乡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讲述小微湿地与城乡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并给出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展望。

郑文俊教授 /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演讲题目:侗族传统聚落营造的环境适应智慧

郑文俊教授以桂黔湘侗族聚居区为研究区域,从侗族聚落选址布局及其环境适应智慧、侗族聚落空间特征及其内生逻辑机制、侗族聚落水系统与水景观营建智慧、侗族乡土景观营建气候适应性智慧的角度阐述侗族传统聚落营造的环境适应智慧,并提出城乡融合背景下传统聚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林广思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演讲题目:景观简化背景下珠三角基塘系统治理的决策情境研究

林广思教授阐释了景观治理的内涵,提出制度实践、决策过程两项景观治理的关键议题,并提出以决策情境的视角进行系统性思考。选取西樵山南基塘地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价值、规则与知识的互动关系分析来揭示不同因素在基塘系统管理中的作用,提出基塘系统景观简化的治理需要整合多元景观价值、提高地方社区参与、促进不同知识交流,在管理决策中纳入关系价值和本土知识,以及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

袁晓梅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演讲题目:基于健康管理的适老社区环境研究与设计

袁晓梅教授立足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老年友好城市框架,提出“基于健康管理的适老社区环境”框架。从“舒适安全”“促进活动”“亲近自然”“互动联系”四个层面,探讨“老人+环境+生活”整合的环境支持体系,旨在将主动健康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为提升老年人口健康寿命提供有效的环境干预方案。结合团队初步的研究成果与循证实践,阐明相关技术的健康绩效与应用潜力。

(三)

丁金华教授 /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苏南水网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与管控策略研究

丁金华教授以具有典型水网地域特征的苏州澄湖片区为例,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构建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体系,揭示了苏南水网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特征,探究了影响水网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的驱动因素,并依据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划分空间管控分区,提出空间分区规划管控策略。希望能够提升水网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为促进区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邱冰教授 /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演讲题目:城市开放空间对缓解行人精神疲劳的作用研究——以游园为例

邱冰教授以游园为例,通过对受试者随机分组,运用生理反馈技术与心理指标测量结合的方法,以“基线-精神疲劳诱导-游园介入”的现场实验流程,介绍团队开发的一套测量高密度城区游园缓解游人精神疲劳作用的实验方法,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不同因子对受试者恢复性的相关关系,总结出游园对精神疲劳人群的恢复性效应具有正向作用,不同物理环境特征因子对精神疲劳恢复性效应的预测性不同,显示出城市开放空间在公共健康方面潜在的促进作用。

田国行教授 / 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演讲题目:洛阳古代都城人居环境布局对山水格局的适应

田国行教授通过对洛阳历史城市文献图像的挖掘、考古资料的分析、文化遗产现状及空间形态的综合调查,发掘并建构涵盖洛阳古代五大都城人居智慧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从人居空间、人居秩序、人居风景、人居哲学四个视角,结合古都自然山水、中轴线、景观视线、人文秩序、风景体系、哲学思想等方面,对都城原创的人居智慧进行了系统提炼;并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和人的需求理论为指导,讲述了古代都城人居智慧在适应自然山水环境、适应人文特征、空间建造、支撑体系等方面的理念、方法及技术手段,希望最终达到三生智慧的目标。

魏家星教授 /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演讲题目:城市绿地促进公共健康的多维路径研究

魏家星教授基于绿地-呼吸健康多维影响路径的框架,通过多个实证研究,讨论了不同尺度样本下的城市绿地-呼吸健康作用路径与影响因素。个体尺度下,基于两公园样地的短期绿地暴露实验,探讨了多维度绿地暴露对呼吸健康的关键中介路径;社区尺度下,基于城市绿地公平性研判,探讨了南京市社区生活圈居民的绿地暴露指标与呼吸健康表征之间的联动关系及核心影响因素。并对构建更为全面多元的数据库、扩展研究绿地类型、探讨长期暴露于城市绿地对公共健康的影响进行展望。

王云才教授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基于生态感知的景观生态格局构建新思路

王云才教授从智能时代的生态感知路径入手,指出区域生态感知具有整体效应,提出对于景观格局的结构优化和功能优化需要从“人”感知的角度表征、测度、挖掘和评价区域景观的整体现状特征,对景观空间单元实现生态感知的特征表征、分类和优先级确定,基于生态感知来认知景观及景观环境和人地关系,构建“人地共生”服务最大化的生态服务网络,并对生态格局构建中全新的思路提出相关展望。

汪辉教授 /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演讲题目:自然教育的景观实践:从生态知识到景观表达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汪辉教授基于对自然教育、环境教育、生态科普等相关理念的深入理解,阐述了对基于自然教育的景观设计原则及其相关设计理念的认识,并结合南京第一中学江北校区生物课程基地设计等四项典型案例,进一步介绍了如何在具体实践中将自然教育元素提取、转化、融入到景观设计。

车越教授 /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演讲题目:近30年中国夏季室外高温风险时空变化特征:基于性别差异视角

车越教授在全球变暖的严峻背景下,构建了一个“热灾害-室外热暴露-热脆弱性”风险框架,评估1991-2020年间我国县级尺度下女性和男性在夏季室外高温风险的时空差异,强调了在评估我国室外高温风险的性别差异时,必须充分考虑热舒适度和室外活动时间等因素。特别是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城市地区,这些因素对于准确识别和解决极端高温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至关重要,并指出未来的气候适应规划必须充分关注社会中的性别差异,促进城市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赵晶教授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演讲题目:风景园林数智化工作流

赵晶教授介绍了搭建语言模型主导的无人设计工作流,包括七个核心研究板块:利用 WebGIS 平台进行智慧城市信息获取与场地分析;采用自研 LandscapeGAN模型实现设计全流程自动化;衔接设计与成图,完成三维场景构建;通过 stable diffusion 技术生成设计图纸;进行城市尺度的智慧分析与评价,包括实时碳量计算及城市生态服务评估;基于历史数据预测进行未来城市遥感影响预测;构建风景园林大语言模型、植物景观语言模型,作为统筹全局的“AI 大脑”。提出以“AI 大脑”为总调度,串联以上板块,最终形成Landscape智能体—AI设计工作坊。

(四)

王敏副教授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内“应”外“合”:城市公园游憩活力提升的多维探索

王敏副教授以公园20分钟效应为引,提出提升城市公园游憩活力是促进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与绿色多元的社交互动的重要推手,相较于传统提升路径,复杂且多维的城市公园空间活力营造需从“单一”走向“复合”,从多维度耦合的协同化、多尺度嵌套的系统化、多情景应变的精细化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并基于公园内/外多情景应变进行拓展,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展开实证研究,探讨“应对夏季高温,如何通过更为精准的公园自身游憩吸引力提升公园活力”以及“融合社区公共服务,如何通过城市公园与周边资源的高效整合提升公园活力”的核心问题。面对机遇与挑战,内应外合,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拥抱公园建设新时代,实现城市公园多维增效与精准施策。

李哲教授 /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演讲题目:活力论视野下城市绿色空间测度研究与展望

李哲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东西方生态智慧、对活力的理解,结合高质量发展与存量更新的时代背景,基于人居环境活力的理论探析,阐释活力的科学内涵及其在城市绿色空间中的解析机制,建立人与环境系统耦合的景观活力研究框架。归纳风景园林常用测度方法与案例,建立城市绿色空间的景观活力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构建从分维量化到综合测度的景观活力测度技术流程,搭建适用于城市尺度的绿色空间活力测度模型,并结合百色市龙景片区开展城市绿色空间测度模型的实证研究,为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郭晓华副教授 /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演讲题目:基于实测和模拟的城市绿色空间微气候效应研究

郭晓华副教授提出城市道路是城市突出的两大环境问题(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和重灾区,绿色空间被认为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而受到广泛关注,数值模拟技术为绿色空间规划设计的情景预测与方案优化提供了可能。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道路绿色空间微气候研究的模型因子指标量化典型指标,基于ENVI-met 模拟技术,构建出城市道路绿色空间微气候调节效应的模拟模型,科学定量评价道路绿色空间微气候调节效应,结合基于行为活动特征的各类型绿色空间热环境的实测研究,探究绿色空间改善微气候的有效优化策略。

刘晖教授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演讲题目:风景园林知识生产与设计思维

刘晖教授就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抽检存在不合格现象,提出目前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本科专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一连串发人深省的本质性问题。应该结合深刻思考人才培养方式转型和知识生产方式转型,从今天风景园林实践活动所面对的问题出发,回到“生态智慧与实践”的要义,抓住学科最核心的景观空间的认知和表达方式,通过设计思维中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风景园林知识生产的底层逻辑,追寻风景园林的未来。

颜文涛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初稿解读

颜文涛教授回应象伟宁教授社会生态实践研究的三个原则“源于实践,用于实践,高于实践”,探讨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技术标准》编制过程遵循“源于实践,优于实践,用于实践”的基本原则,介绍了生态城市发展理论、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生态城市研究脉络、生态城市发展准则,并从总则、基本原则、现状评估、区域协同、空间格局优化、高碳汇的生态系统规划、低碳生态的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等方面,简述标准编制的内容构成。

雷雅凯教授 /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演讲题目:郑州市城市公园微生境蝴蝶多样性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雷雅凯教授提出城市公园作为更精细尺度上的微生境,对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巨大潜力,然而城市公园微生境对蝴蝶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清晰。对郑州市城市公园的蝴蝶群落及植物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选取植被特征指标,探究蝴蝶群落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分析蝴蝶多样性指数与植被群落特征因子的关系,提出了郑州市城市公园的蝴蝶群落组成、蝴蝶时空动态分布特征,以及植被特征对蝴蝶群落的影响等结论,并展望了未来的工作方向,先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再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肖华斌教授/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演讲题目:黄河下游滩区山东段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演变研究

肖华斌教授从黄河下游滩区山东段人-水-地矛盾突出、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变化分析、黄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格局分异、社会-生态系统演变驱动力分析、社会-生态系统演变机制图析五个方面进行报告。

李景奇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愿景下的——流域综合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的深度思考

李景奇教授提出流域规划、流域综合整治及市县域发展战略规划是当前规划行业的又一热点,总结了各行业角度下流域规划的核心内容,辨析流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概念,提出流域规划属于自然区划,跨界是主要特征。阐述河流流域的功能变迁与功能定位,提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潜在风险与危险,提出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批判性观点。

张剑教授/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

演讲题目:艺术乡建的乡土逻辑

张剑教授提出,乡村是作为生存空间来建设的,就艺术乡建广义与狭义的定义进行阐释,提出围绕艺术乡建的主体性问题以及主客关系展开的乡建伦理的讨论成为贯穿艺术乡建研究的核心议题。提出艺术乡建存在传播断裂的文化冲突,并分析了其成因为文化取向上的供需不对称、经济取向上的主体符号化、对话逻辑上的主客体错位,应建立艺术家与村民之间的对话与互动机制。

(五)

万敏教授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江汉平原史前人居环境灾变及其自适应研究

万敏教授指出,新石器时代至晚商是史前人类文明富有爆发力与创造力且遗址遗迹相对较多的时期,但对人居环境史学领域是较为苍白的领域。报告立足景观考古学的思维,在地形地貌图上汇聚历年江汉平原史前城址与聚落考古点位,判读了史前人类择居观;从史前云梦泽的变迁、史前植物考古两方面揭示江汉平原的史前环境;并结合史前环境变迁审视史前城址与聚落的分布演变,探讨其间的环境灾变对人居环境格局的影响。

刘纯青教授 /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园林与艺术学院

演讲题目:江西古代风景园林年表考编与演进历程研究

刘纯青教授强调了江西风景园林在构建中国风景园林体系、传承江西传统文化脉络中具有重要作用。报告以殷商时期至清代结束(1912年)前营造的江西省域内的风景园林为研究对象,聚焦中小尺度的园林和聚落视角的城邑风景,对江西古代风景园林进行史料收集、点校和甄别,并结合实地调研走访,制作了风景园林年表,梳理了江西古代风景园林演进历程,分析了江西古代风景园林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创新性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对江西城邑风景格局营造特征进行了分析。

洪波教授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演讲题目:街道空间个性化城市家具设计启示:基于机器学习的环卫工人热生理反馈评估

洪波教授指出,在极端气候变化导致城市街谷空间热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满足个性化热需求的个人舒适系(PCS)是改善个体热生理状态的高效方法。报告以环卫工人群体为关注对象,通过设置四种加热模式,在中国寒冷地区冬季城市街谷空间中探讨室外短期应用PCS 对环卫工人热生理反馈的改善效果和影响机制,通过机器学习建立最优初始温度响应模型以优化 PCS 的使用性能,为环卫工人PCS 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汪洁琼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智绘水绿:从智能评价到数字孪生

汪洁琼副教授重点介绍了同济水绿生态智能团队(ECO-SMART LAB)搭建的以水绿生态实践关键技术攻关为核心的生态智能研究技术平台,平台立足长三角(苏-浙-沪-皖),统筹林田水绿湿,积极展开了数智赋能下的水绿生态研究。分享案例包括:(1)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体生境质量评价,为长三角一体化地区、千岛湖生态缓冲带的水生态修复与生态绿色发展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支撑,展现了人工智能在风景园林的应用场景;(2)从“绿”“碳”“水”“智”“人”五个维度,构建城市公园可持续更新支撑技术框架——STARS 体系,展示了上海中山公园在生态效应模拟(Stimulation)、生态效能监测(Tracking)、生态数据集成(Assembly)、生态数据评估(Review)、生态实践更新(Supplement)五部分的具体内容。

高伟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

演讲题目:传移模写——基于传统营造智慧的设计手法

高伟教授介绍了在艺术创作理论中往往疏于讨论的“传移模写”这一传统营造智慧的设计手法,基于中西创作理论比较分析,将“传移模写”与瓦萨里所提出的“设计”概念框架中的“手法”相对应,将传移模写视为一种需要重拾的设计手法,在艺术史中寻找其迹象。在传统营造领域,选择假山、红砖、水刷石三种材料工艺展开实践研究,探索传统营造智慧的传承创新途径。介绍了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的历史校园景观,以及多个以传移模写这种集传承与创新为一体的设计手法完成的校园景观保护修缮及改造项目。

杜文武教授/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演讲题目:可持续的城市森林系统营建探索——以公园城市天府新区为例

杜文武教授以“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为例,基于“在哪里建森林?建什么样的森林?怎样建森林?如何可持续发展?”4个关键问题,结合《天府新区直管区森林生态建设发展规划》(2021-2035)实践,分享了相关探索与思考。报告展示了规划在跨尺度城乡森林网络构建方法、主题森林与森林游径场景营造、典型生境“近自然”森林群落营建技术和“森林银行”政策体系研究4个方面的具体工作。通过对城市森林“量”、“质”、“制” 三方面的深入探索,提供我国可持续城市森林系统营建的创新思路。

赵宏宇教授/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演讲题目:行动纲领指引下高校生态智慧教育体系的社会牵引路径——吉建大寒地探索

赵宏宇教授介绍了在生态智慧同济宣言和同济大学的支持下,吉林建筑大学在生态智慧教育体系方面的相关探索和丰富成果。在2018年颁布的生态智慧城镇长白山行动纲领的指引下。吉建大尝试构建了以生态智慧良知观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及校地多主体合作模式,推动产出成果落地转化。通过提案推动政府决策转变,助力践行生态智慧、生态文明和构建健全的生态智慧城镇制度体系,从“理论-技术-实践”三个维度培养校内及社会人才,并向教育体系延展,推动新型产业及新质生产力发展。

闭幕式

闭幕式由王云才教授主持,象伟宁教授、程相占教授分别致辞。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云才教授主持闭幕式

象伟宁教授主张“爱智慧,重实践,善研究,学习成为有生态实践智慧的实践学者”,提出了“社会生态实践学者,有哪些研究范式可选择?”“什么是生态实践智慧,如何学习成为具有生态智慧的人?”“如何历练成为具有生态实践智慧的学者?”三个关键问题,围绕问题介绍了七种研究范式,提出生态实践学者需要具有六个方面的具体能力:社会生态实践洞察力;社会生态实践道德力;社会生态实践知行融合力;社会生态实践应变力;社会生态实践反思力;社会生态实践研究力。

程相占老师为庆贺此次论坛成功举办赋诗一首,并围绕诗对此次论坛做了总结与展望:

贺第八届“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

同济论坛(2024)成功举办

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艺术学院 程相占

八载八届传八方,同修共进谱华章。

生态智慧通大道,生态实践惠城乡。

文理交融聚群贤,知行合一集少长。

新质生产须生态,美丽中国齐向往。

下一届“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主办单位,长江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周明芹教授介绍了长江大学的概况,园艺园林学院的发展历程、优势与特色,并汇报了举办下一届论坛所做的准备和展望。

最后,象伟宁教授与周明芹教授进行了“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论坛交接,第八届“生态智慧与城乡生态实践”同济论坛(2024)在与会专家、学者们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内容提供同济风景园林

声明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伊藤正幸:

6秒前:雷雅凯教授提出城市公园作为更精细尺度上的微生境,对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巨大潜力,然而城市公园微生境对蝴蝶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清晰。

李程程:

1秒前:演讲题目:风景园林数智化工作流

文特沃斯·米勒:

9秒前:演讲题目:小微湿地与城乡绿色发展——重庆梁平区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马克·福斯特:

1秒前:演讲题目:江西古代风景园林年表考编与演进历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