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痕迹︱央行的弹性

发布日期:2024-09-18 19:14

来源类型:初衣胜雪 | 作者:姜虎东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一码一肖100%准】【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澳门内部资料精准大全2024】【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新奥彩今天晚上结果查询表】

自央行制度创立以来,各国央行的主要职能便是:为宏观经济运行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以及维护金融稳定。在现代信用货币机制下,央行通过各种政策工具,根据需要进行货币弹性调控。比如说,经济过热时,收紧货币政策;经济低迷时,则扩张货币政策。不论紧缩或扩张都可以依靠数量手段、价格手段,或是二者的结合来实现。

如果一国央行始终能够依照其意愿(当然这种意愿应基于对经济运行的理性分析,背后有一套严密和科学的系统做支撑),主动把握和调控该国的货币弹性,那么我们会说这个央行的独立性很高。显然一个独立性很高的央行,工作效率也高。

反过来,一个缺乏独立性的央行,为一时政治之需求、舆论之压力、外部市场之变化等等去修改其货币弹性决定,往往陷入顾此失彼的窘迫之中,更有可能带来诸多副作用,如资产泡沫、债务危机、通货膨胀等等。这些副作用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势将扰乱各经济部类的利益分配秩序,最终伤害整个经济体的运行效率。所以,无论在哪种体制下,争取自身独立性都是中央银行的本分所在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近10年。10年来,各主要经济体的央行均采取了非常规的反危机措施,而今伴随经济的复苏,各家也都开始了向常规弹性调控的回归。比如美联储已进入加息周期,虽然步伐谨慎,但对危机时期“量化宽松”的修正已经启动,其内部开始讨论“缩表”问题。当然,各国经济复苏的进展不同,其央行向独立、弹性回归的程度也不同。

我国的情况就比较复杂。

关于人民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坊间的看法不一。但从其近来的操作看,总有些顾此失彼,例如在稳定汇率目标之下,利率政策的弹性被消弱了。当然,如何主动掌控货币弹性,对“央妈”而言始终是个技术性难题

不妨看看这些年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2014年之前,人民币供给机制内生性很强,货币供给基本取决于外汇占款的增减,央行没有太多货币弹性的调控主动权,只能依靠各种数量型工具去对冲外汇占款带来的过剩货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曾一度被提高到21.5%),而且还迫不得已恢复了行政色彩浓厚的信贷额度管理工具。然而即便如此,央行的资产规模还是一路扩张,由2004年的7.9万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34万亿。

货币调控难操作的另外一个例证是,无论央行采取何种政策——是放松还是收紧,商业银行体系总在资产负债扩张的状态中——资产总额由2005年底的37万亿升至2016年底的230万亿,与此同时其负债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那么,这种扩张和结构变化对于整体经济运行而言,究竟是福音还是诅咒呢?这就不得不谈谈“去杠杆”的问题。

对于金融“去杠杆”,笔者始终不明就里,金融玩的不就是杠杆吗(亦即资金的期限错配),去了杠杆还怎么玩?我想这里大概有个误解,现在大家深恶痛绝的金融领域的高杠杆,其实说的只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负债率高,负债与资产期限错配严重的问题。

的确,近年来商业银行给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融资规模突飞猛进。2005年底1万亿元的规模,2012年底破5万亿(占资产比重4%),2014年起狂飙,到2016年底已超26.5万亿,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2%。如果再加上商业银行之间的往来,那么对金融部门的融资规模将占到商业银行资产的25%以上。这就是宏观层多次点名批评的“金融空转”“脱实向虚”,在经济学书本上叫做“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当然要打,但怎么打是个问题。“一人得病,全体吃药”显然不合理,把非银金融机构去杠杆等同于金融去杠杆,把局部纠偏放大成全体整顿,结果只会招致系统性的市场波动,如“钱荒”“股灾”等等,完了又不得不放水“救市”,功亏一篑。

当然,板子不能都打在“央妈”身上。2014年前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结构性问题成为主要矛盾。与此同时,我国货币金融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外汇占款出现趋势性下滑,进而为人民银行独立履行其基本职能(总量调控)扫清了道路。

但正如前面所说,商业银行并未因为经济减速而停止扩张,为维持盈利和资产负债表的质量,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快速扩张,以致金融“脱虚实向虚”。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一定经济增速而又不能出现系统性风险,货币政策被赋予了诸多结构性调控的宏观意图,而“央妈”这位总量调控者才刚刚有机会“独立”就又不得不干起“结构性调控”的分外活儿

由于可借鉴的经验不多,这两年“央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2015年主动“缩表”(央行资产当年净减少了2万亿),告诉市场货币供给机制要变了;2016年启用“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 MPA),对商业银行开始更全面的监控和监管,同时回调上年的“缩表”行为(当年净增加2.5万亿资产)。

各种动作,意图不外乎让商业银行扩张资产负债表的速度保持在合意的水平。可惜事与愿违,由图可见,2010年之前,商业银行与央行的资产比例关系基本稳定在3.5:1左右,此后虽然货币政策由宽松转为稳健乃至中性,但这一资产比例关系仍一路飙升,达到去年底的7:1。换句话说,当前商业银行正在以两倍于央行的速度进行扩表,央行本应有的货币弹性已经完全失灵了。

2017年开年以来,央行继续多管齐下,将表外理财纳入去年启用的MPA评估中,新增货币供给工具 “甜辣粉”(“TLF”——临时流动性便利,Temporary Liquidity Facilities),上调金融市场的政策利率。这些新举措能否凑效,我不敢妄言,可以肯定的只是,如果想单靠货币政策/“央妈”就把总量和结构问题都包揽了,那么这条路一定很艰辛。

李相林:

8秒前:5万亿,占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2%。

Nakamura:

6秒前:当然,板子不能都打在“央妈”身上。

洪适:

9秒前:比如说,经济过热时,收紧货币政策;经济低迷时,则扩张货币政策。

吴炳南:

5秒前:这就不得不谈谈“去杠杆”的问题。